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环境研究报告-宏观经济月报(2020.07)
经济政策7月国民经济虽延续恢复势头但不及预期,恢复呈现结构性分化,受到政策助力的部分恢复进程较快,而更多依靠自发性修复的部分则相对偏慢,8月之后洪水、局部疫情等负面因素对经济恢复的制约会进一步减轻,货币政策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适度宽松,内需进入弱复苏阶段 ,外需持续回升,但仍面临疫情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
报告页数:40页
图表数量:51个
发布时间:2020-08-19
详细介绍
摘要
7月国民经济虽延续恢复势头但不及预期,恢复呈现结构性分化,受到政策助力的部分恢复进程较快,而更多依靠自发性修复的部分则相对偏慢,8月之后洪水、局部疫情等负面因素对经济恢复的制约会进一步减轻,货币政策从总量超宽松转入结构性适度宽松,内需进入弱复苏阶段,外需持续回升,但仍面临疫情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
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步伐延续,但结构依然分化,继续呈现出“地产>基建>制造业”的结构特征。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进一步上行空间不大,雨季过后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加快,制造业投资回升可能较为缓慢。
需求端来看,零售增速回升慢于预期,导致消费恢复不及预期的主要是房地产相关消费、日用品类消费都较上月出现一定的下滑。汽车零售受基数影响大幅回升,成为消费修复的重要贡献项。后续来看,消费仍将继续回升,但回升的速度整体较慢。
供给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速持平于上月,略低于市场预期,这主要是受汛期影响有所拖累,但制造业的回升仍在延续,其中汽车制造业的改善幅度最为明显。后续来看,工业表现的进一步回升仍具备改善基础。
外需方面,7月出口延续上月趋势,疫情下抗疫物资、消费电子等商品需求增长回落但仍在高位、传统出口需求增速全面回升。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外需可能继续回升,但仍然面临疫情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
7月份季节性因素对物流业产生一定影响,但线上消费带动快递快运业增势依然强劲。从后期走势看,市场需求不足以及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因素影响,加之铁路分流电煤需求,预计8月份公路物流需求可能保持平稳、稳中趋缓态势。
7月M2增速回落,社融数据出现放缓,金融市场也出现一定调整。随着国内疫情有效控制,经济逐步恢复,实施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的跨周期调节,货币政策正从上半年的总量超宽松转向下半年的结构性适度宽松,提高对实体经济的精准直达。
宏观经济总体运行
总体来看,7月受汛情影响多数指标出现回落,虽然延续了恢复势头,但除地产、出口外,生产、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消费、信贷都不同程度低于市场预期,呈现出分化走势。中国经济仍处于修复进程之中,但受到政策助力的部分恢复进程较快,而更多依靠自发性修复的部分则相对偏慢。
8月之后,洪水、局部疫情等负面因素对经济恢复的制约会进一步减轻,而且逆周期调控的政策方向预计不会改变,仍然会通过更加具体、更为细化的措施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除了国内已有政策的进一步见效,可能就是全球经济复苏进而带动外需持续向好。而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还要等企业家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意愿的自主修复,这种力量虽然持续但也缓慢。
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外需可能继续回升,但仍然面临疫情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
投资环境
整体投资环境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步伐延续,但结构依然分化,继续呈现出“地产>基建>制造业”的结构特征,其中地产投资超预期增长,基建投资略不及预期,制造业投资回升力度仍偏弱。
后续投资驱动的动能或发生变化,地产投资受益于前期疫情期间需求滞后释放以及央行货币宽松,在“房住不炒”以及地产融资有所收紧的情况下或已到达年内高点,后续趋平的概率更高,而基建投资在洪涝灾害对施工节奏的扰动结束后,叠合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仍有进一步向上空间,有望回升至单月两位数的增长区间。制造业投资仍将缓慢修复,一方面是受益于货币政策的定向宽松,另一方面受益于国内经济的持续改善和海外经济的恢复,不过很难大幅反弹。
热点聚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决定于10月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二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三是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与以往相比,本次会议主要着眼于中长期形势判断与发展,特别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问题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中长期发展理念,也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