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9-09 17:08
新泰市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
为全方位推动我市消费扩量提质增效,统筹推进消费体制机制建设,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字〔2025〕23号)、《泰安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泰政字〔2025〕12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提振消费行动”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及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供需协同发力,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精准挖掘需求潜力,推进有效供给,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增长潜力;着力推进上下一体联动,集聚政府、企业优势资源,县乡一体构建客流共享、活动共联、载体共建的“商文旅体建”促消费融合大格局,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着力推进“政策+活动”双驱,在商务、文旅、体育、住建等领域推出一批新政策和促销活动,政策引导、活动推进,不断满足居民消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需求;着力推进消费环境优化,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提升人民群众从消费中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重点任务
(一)策划推出标志性促消费活动。把握四季消费和节庆消费特点,每季突出一个消费亮点、每月确定一个消费主题,全年开展重点促消费活动80场次以上,筹备办好“山东好品(新泰)电商直播大赛”“新甫山好运文化节暨过山车开业盛典”,打造四季体育消费季系列活动。推出一批跨部门合作、跨行业联动的亮点促消费活动,策划“游泰山品炒鸡”“炒鸡+消费季”等系列推介活动,打造“新泰炒鸡+新味道”等品牌产品,叫响“齐鲁炒鸡之乡”金字招牌,打造全省全市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泰“吃住玩游娱购”消费品牌。全年围绕文旅、餐饮、购物、体育等领域,发放消费券不低于500万元。以市场化方式推出减免、折扣、补贴等多种促销优惠措施。(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二)深化消费品以旧换新。继续实施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换新政策,新增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微波炉4类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与企业让利促销有机结合,与金融优化赋能相互促进。(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
(三)挖掘释放餐饮住宿活力。开展新泰市“名菜”“名厨”“名店”“名小吃”评选,争创泰安市“名菜”“名厨”“名店”“名小吃”,持续打造“齐鲁炒鸡之乡”特色餐饮品牌。打造“新泰有礼、新泰好物”直播间1个以上。组织不少于5场餐饮促消费活动。推动具备条件的酒店和民宿创建星级旅游饭店和星级旅游民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奖励。2025年底全市星级旅游饭店(等级旅游民宿)数量达到5家以上,2025年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住宿企业5家。(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四)多元推进文旅消费升级。积极组织参加省“沿着黄河遇见海”文旅推广活动,全年举办赏花旅游季、欢乐消夏游、民俗丰收节、新春祈福游、青春音乐节等文旅节庆活动,组织参加山东文化日本大阪交流周等对外宣传、对外推广、对外交流活动12场以上。组织旅游饭店、民宿、旅行社等企业,积极参与银行卡支付减免优惠等利好政策。适时推出景区“和美新泰一票通”,提升游客体验,促进旅游消费。探索“知名景区+工业旅游”结对模式,培育优质工业旅游目的地2处。借助我市主要节庆和重要活动,全年开展“乡村好时节”系列主题活动5场以上,策划民宿旅游等精品线路,全年开展“三圣故里——四季民俗七彩乐游”系列主题活动,推出“梨花古巷”(青云金果)、“山楂树之恋”(刘杜南流泉)、“诗仙饮酒台”(东都酒台)等7处乡村旅游点,提升“文旅小院”知名度、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各具特色、相互呼应的乡村文旅矩阵。借助旅游专线展示平台,宣传新泰文旅新形象。(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五)增强首发经济带动力。充分利用泰安市支持发展首店首发经济的政策措施,聚焦重要商圈,围绕零售餐饮、文体娱乐等业态,积极招引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旗舰等首店入驻。设计新泰文物非遗文创IP,开发上线新泰专属文创产品,打造新泰特色文创品牌。鼓励引导文创企业开发“潮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文旅商品大赛,提升知名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六)打造数智消费新场景。发挥吾悦广场商圈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企业探索“人工智能+消费”,打造数字化景观展示、沉浸式体验、智能支付等智慧消费生态体系,力争全年打造1个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较高的区域性商圈,组织企业争创泰安市级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加快社交电商、私域电商、内容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发展,培育引进一批链主型电商企业,打造“泰安好品”电商直播中心1个,打造“田间地头+产品加工+商业综合体”消费场景直播基地5个。依托MCN机构、网红达人等资源,联动开展大型电商直播促销活动3场以上。引导文博场馆、A级景区、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七)激发绿色消费潜力。借力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家电和家装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和绿色建材等系列下乡活动。补齐新能源汽车县域交换电设施短板。加强废弃物有效分类回收、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2025年底前,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带动居民实施室内装饰装修、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住宅老旧电梯更新、建筑门窗更新等节能改造、适老化改造。(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房产管理服务中心、市交通运输局)
(八)丰富养老托幼产品供给。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大力推行老年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服务,2025年新建幸福食堂10处。激发市场活力,增加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力度。推进认知障碍床位建设,建有认知障碍床位专区的养老机构达到2家;推行“文化旅游+养老”理念,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养老项目进园区。2025年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0户,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6个。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推行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推广家政领域智能设备。推动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老年夜校”和中小学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丰富“一老一小”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商务局)
(九)拓展健康消费领域。健全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全市20家乡镇街道卫生院均设立国医堂,并打造1-2个中医特色科室;260家以上村卫生室设立中医阁,其余均设立中医药服务角;开展中医康复全覆盖行动,基层中医诊疗量提高10%以上。8-10月份开展“中医药文化健康夜市”不少于50场次,11月份开展“第三届中医药传承创新活动月”暨“第十二届膏方养生文化节”,全年开展中医药健康义诊不少于100场次。大力发展“中医药+文旅、+康养、+餐饮”新业态,加快中医药文创产品研发、推广,打造中医药非遗项目推广中心,推动中医药向养生保健、健康食品、康养旅游等领域跨界延伸。(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十)创新体育赛事经济。实施品牌赛事带动消费战略,积极争取更多高水平专业赛事落地新泰。全年举办国际跳棋世界杯分站赛、全国健身鞭邀请赛、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篮球比赛等国际赛事1项、国家级赛事9项、省级赛事10项。策划打造“青春新泰、活力新泰、运动新泰、健康新泰、和美新泰”全民健身系列五大赛事品牌。实施“体育协会走基层”新路径,激发全社会举办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开展四季体育消费季系列活动,发挥赛事活动对经济的牵引作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牵头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十一)激发住房市场活力。抢抓有利时机,鼓励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结合市场需求,自主开展房展会、推介会、团购、专场优惠等促销活动,为购房者提供多样化的房源选择和优惠政策。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开展“青春新泰·筑梦安居”看房选房活动、“惠享盛夏·宜居新泰”2025新泰市夏季购房节等活动;持续开展房产政策“五进”宣讲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活动,拓展销售渠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购房服务。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指导新开工项目参与高品质住宅项目试点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购房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用好“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政策组合拳,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将“白名单”机制作为合规住房开发项目的主要融资渠道,力争全市“白名单”授信及贷款发放总规模保持在8亿元以上。严格按照购房补贴发放要求和标准,认真做好材料收集审核、信息公示及资金申请和发放工作。(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国家税务总局新泰市税务局)
(十二)加快县域商业转型升级。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市县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改造县域商业项目2个以上。创新发展零售业,全年改造存量零售商业设施1家以上。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培育壮大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准化、规模化骨干企业1家以上。打造特色步行街1条以上,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水平,支持商业综合体、商圈、景区、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嵌入文创、剧场、展览、特色书店、运动健身、文化主题餐饮等业态。组织汶南镇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片区,在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电子商务乡村示范行动,助力特色优势农产品上行。(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三)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集约化模式,建设数智化、规模化仓库,提升仓储效率。推动“两业融合”,探索建立“属地供应链”“数智化仓储”等新模式新场景,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发挥泰山内陆港节点功能及区位优势,助力进出口企业降本增效。落实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奖补政策,争取最高补贴10条线路。(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
(十四)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制定品牌梯次培育计划,壮大品牌数量,2025年力争入选“好品山东”品牌1家、“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3家、“泰好品”企业5家。组织企业申报“泰好吃”品牌,力争新授权“泰好吃”企业2家;授权企业使用“新味道”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新味道”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聚焦“泰好品”质量公共品牌,以质量强市和品牌培育为切入点,指导“好品山东”“山东省高端品牌”“泰好品”企业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力争2025年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3个;建设并验收通过1个省级标准化项目;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协会制定“齐鲁炒鸡之乡”省级团体标准,实现“新泰炒鸡”标准化、高端化,打响新泰炒鸡之乡名号。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力争年内新增商标注册1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15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件以上;高效能实现知识产权转化,指导完成市级高价值专利揭榜挂帅项目。开展专利导航行动,带动提升全市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积极争取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资金,培育报废农机回收企业3-5家,年内引导报废老旧农机2000台(套)以上,新购置农机具3000台(套)以上,新认证绿色食品2个以上。推动1个省级,3个市级,10个新泰市本级“老字号”传承创新,打造一批服务消费“新字号”,2025年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40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十五)建立放心消费培育库。推动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将放心消费拓展至旅游、文化、医药保健等领域,培育放心商店、放心市场、放心网店、放心景区、放心饭店等200家以上。动态发展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开展“诚信经营、放心消费”活动,鼓励商超综合体联合各经营单位开展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签订承诺书,鼓励广大实体店经营者采取一门店一承诺、一企业一承诺等方式,主动公示无理由退货规则,严格履行退货承诺,自觉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监督,积极参与线下七日或更长时间的无理由退货承诺,发展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单位1家,打造放心消费直播间2家;开展放心消费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坚持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强化商务、公安等部门联动,重点治理电动自行车、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宣传、加油机整治、肉类市场整治、计量整治、网络电商、知识产权维护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点商品、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药品安全示范街区创建,2025年力争打造150家药械经营户作为示范创建单位;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组织开展“百姓点检日”活动,借助共享小屋服务点,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对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食堂,农贸市场等高风险区域开展抽检。制定新泰市市场监管领域投诉举报降量提质行动工作方案,严厉打击以投诉举报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推进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商务局)
(十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百名人社干部进百企”行动,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等系列招聘活动,线上利用“新泰政府网站”“新泰人社微信公众号”“新泰融媒微信公众号”“泰山集结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精准高效对接平台。持续开展“社区微业·乐享新泰”行动,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创建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深入推进“技能新泰”行动,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大赛、技能等级认定进企业活动。实施创业街区建设行动,争创市级、省级创业街区。全面落实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费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积极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政策,适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推动企业开展集体协商,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十七)完善消费支撑体系。积极落实关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的政策要求,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组织开展富有新泰特色的“社会保障卡 惠享山东行”活动,构建“一卡在手、生活无忧”的民生服务生态圈。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年活动,建立平战结合、行刑衔接的欠薪治理体系,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引导和促进更多农民工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加强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实施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关爱工程,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帮扶。(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紧盯目标任务,围绕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文化旅游消费、农业农村消费、健康消费、住房消费、体育消费、养老消费、稳产优供、消费环境等方面出台具体配套措施,推进方案深入实施,取得实效。
(二)加强财政保障。强化部门统筹协调,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强化对消费促进工作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政策解读宣传,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和“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作用,广泛宣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导向。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注消费、支持消费、参与消费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强化风险评估,对拟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提前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安全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活动主办方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强化现场监管,及时发现整改问题隐患,坚决防止发生安全问题。
(五)加强督导落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大对各级各部门提振消费工作进展和成效的督导力度。及时梳理解决消费领域堵点、卡点问题,及时回应消费者意见诉求,推动形成供需良性互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生动局面。
热门
本周
本月